3月11日,市法院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执结一起二十余年的积案,让古稀之年的申请执行人陈某了却了多年的一块“心病”。
1997-1998年期间,陈某先后6次借款给何某39000元,后来何某经营生意失败,举家外出逃债。陈某于1999年起诉,市法院缺席判决何某偿还陈某39000元及利息。同年8月,陈某申请执行。因何某下落不明,查其名下无财产可供执行,同年11月案件裁定中止执行。此后20年间何某未主动向陈某偿还债务,陈某也不知何某下落。
2020年1月,陈某听说何某在南京居住生活,于是委托其儿子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案件恢复执行后,承办人从公安机关调取了何某的身份信息,查明其的确在南京居住。通过网络查控系统冻结了何某在南京四个银行账户存款4万多元,随后向何某邮寄送达了执行文书。何某收取到文书后,其女儿主动与法院联系,按期书面报告了财产,同时提交了其父亲视力属一级伤残并患有其他疾病的材料,表示只能在偿还本金的基础上适当偿还一定的利息。承办人向其释明何某外出逃债20多年拒不偿还债务的行为对陈某所造成的伤害,希望其积极主动偿还债务,何某女儿表示愿意代替父亲偿还债务。
因在疫情防控期间无法直接接触当事人,承办人互加了陈某及儿子、何某女儿的微信,通过电话微信沟通和解数额。对于陈某来说,其借款给何某的款项也是其对外筹集的,为了偿还其自身借款,甚至出售自家房子用于还债,本案借款未能要回始终是他20多年的“心病”。承办人结合陈某内心的期望指数,衡量双方当事人经济状况,考虑到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通过电话、微信沟通,促成双方当事人最终谈妥了和解数额。除已经扣划的4万多元银行存款外,何某女儿代为偿还8万元,执行款目前也已经全部兑付给陈某。
对于法院的执行,何某自书书面“声明”,非常感谢法院的调解,其将汲取教训,更加尊重法律,维护法律尊严;陈某也非常感激,表示在其古稀之年,除了他的“心病”。
(作者:徐学文 窦祖超 编辑:汪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