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皋法青年
皋法青年说(第一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1-12-04 18:57:00 打印 字号: | |

导语:在院党组的亲切关怀下,市法院自今年8月起正式成立了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为青年干警搭建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为充分展示青年干警学习成果,营造浓厚的机关学习氛围,市法院官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开设“皋法青年说”专栏,将于每月常态化登载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优秀学习心得、调研报告等文章,激励全院青年干警在学思践悟中不断成长。

十月份学习心得选编

谈一谈路径选择

研究室副主任 张磊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是朱光潜先生对青年人的寄语。的确,人生很多时候都横着两条路径:一条是抵抗力最低的,一条是抵抗力最大的。抵抗力最低的捷径或许最有诱惑力,但要克服惰性、有所成就,就必须动员坚强的意志力,不怕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但是,在当下社会,多数人认为不惜一切代价取得成功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事事选择最优路径的观点仍然大有市场。这里对究竟应该选择何种路径不做讨论,仅仅谈一谈面临选择时应该持有的心态。

诚然,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如果一马平川,事事顺意,从来走得都是抵抗力最小的路径,那也是他的造化。可惜老天总不会顺遂人意,总是会给人类面临选择的机会。有的人直抒胸臆,凭着意气选择。有的人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甚至不幸患上选择困难症。我倒是觉得,面临人生的诸多选择,大可不必事事都要选择一个万全的路径,毕竟年轻人有容错试错的缓冲区,即使一不小心错过了抵抗力小的路径,选择了抵抗力大的路径,也权当是人生的旅途中多看了一些别人没看过的风景。坚持一个理性的原则,适当尊崇一下做选择时的内心,适当感性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朝着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厚重。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读书心得

民一庭一级法官 王芬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就是不畏艰难朝最具挑战性的道路去实现理想、走向成功。那么为什么要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呢?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给大家讲了关于孔子的一个故事。“长沮、桀溺隐在乡下耕田,孔子叫子路去向他们问路。他们听说是孔子,就告诉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孔子听到这话叹气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易之?’”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虽然身处逆境,但是孔子的意志坚定,从不气馁,坚持要改革当时的社会。相对缺乏意志力的隐士,可见孔子的修为远胜于长沮、桀溺。所以,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意在引导我们要培养坚定的意志力,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然后成功。在这篇文章中,我发现了意志力对于成功的重要。一个人要取得学业或是事业上的成功,那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克服意志上的弱点。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作者所要谈的道理显而易见,有如题目所讲的一样,抵抗力就是做事情所遇到的困难和阻扰,对于一般人而言,抵抗力是惰性,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许许多多面对困难的经历,然而怎么选择都有很多不同的答案。

如果想把事情做好,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说事情是否会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你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力,锻炼了自己的毅力,也是一种收获。如果成功了,相信这是对困难非常漂亮的一击,你不仅获得了成功还会获得别人的尊敬,但即使失败了,相对于选择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的人,你还是成功的,至少你拥有勇气和坚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选择抵抗力最大的路径的人,往往被人们赞颂着,因为他们战胜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和无法战胜的困难,因为他们选择了抵抗力最大的路径,于是走出一条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有感

执行局三级法官 龚江涛

生命就是一种奋斗,不能奋斗,就失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能奋斗,则世间很少不能征服的困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出自孔子之口,足见其决心。因为心中的理想,舍弃了眼前的安逸,四处奔波,即便不知何时会成功,但若不去做,那便永没有希望的。似乎与愚公一般执拗,却是看到了事物本质后,抛却了俗世的成见与眼光,做自己认为对的,且坚守着心的方向,吾等凡人,唯有殷羡矣。朱光潜大先生在《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一书中,对人如何对待抵抗力进行论述,指出堕落和放弃,总是太容易,轻而易举,让人逐渐沉迷,难返。趁此时此刻,还有气力去蹦跶,就去不顾一切尝试。

“抵抗力”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凡物在静止时都本其固有“惰性”而继续静止,要使它动,必须在它身上加“动力”,动力愈大,动愈速愈远。动的路径上不能无抵抗力,凡物的动都朝抵抗力最低的方向。如果抵抗力大于动力,动就会停止,抵抗力纵是低,聚集起来也可以使动力逐渐减少以至于消灭,所以物不能永动,静止后要它续动,必须加以新动力。这是物理学上一个很简单的原理,也可以应用到人生上面。人像一般物质一样,也有惰性,要想他动,也必须有动力。人的动力就是他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愈强,动愈易成功;意志力愈弱,动愈易失败。不过人和一般物质有一个重要的分别;一般物质的动都是被动,使它动的动力是外来的;人的动有时可以是主动,使他动的意志力是自生自发自给自足的。在物的方面,动不能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在人的方面,意志力可以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所以物质永远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而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物的动必终为抵抗力所阻止,而人的动可以不为抵抗力所阻止。

人生来是精神所附丽的物质,免不掉物质所常有的惰性。抵抗力最低的路径常是一种引诱,我们还可以说,凡是引诱所以能成为引诱,都因为它是抵抗力最低的路径,最能迎合人的惰性。惰性是我们的仇敌,要克服惰性,我们必须动员坚强的意志力,不怕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走通了,抵抗力就算被征服,要做的事也就算成功。书中举了一个所有人都遇到的例子,就是在冬天早晨,起床前与热被窝的斗争,追逐安逸舒适是绝大多数人的潜意识目标,跳出舒适区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对于我们法院人而言,办理程序简单、事实争议不大、矛盾冲突较小的案件往往内心欢愉,当面对疑难复杂冲突激烈的案件时,则会压力山大、心情沉重,但如果人人都挑精拣肥、去繁就简,我们的工作就难以开展,难以达到党和人民的要求。对于我们个人要锻炼自身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就要敢于啃硬骨头、主动办疑难杂症,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害怕批评责难,这样才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作者提到写诗填词的亲身经历时,指出意境要经过洗炼,表现意境的词句也要经过推敲,才能脱去渣滓,达到精妙境界。洗炼推敲要吃苦费力,要朝抵搞力最大的路径走。福楼拜自述写作的辛苦说:“写作要超人的意志,而我却只是一个人!”我们法院人撰写的案件裁判文书是我们的工作成果,最能体现司法的权威性和规则性。然而裁判文书出现明显错误、违背基本常识等案例却时有发生,造成这样的局面归根结底就是惰性,懒是百恶之源,也就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一个人的生活力之强弱,以能否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为准,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也是如此。我们青年人要明白我们的责任,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不顾一切困难,向前迈进。

勇于推陈出新 彰显干部担当

——读《江苏、浙江的干部是如何突破常规的?》有感

政治部四级主任科员 张美

按照党组的要求,本人认真学习了《江苏、浙江的干部是如何突破常规的?》一文,结合日常工作,对江苏、浙江的工作理念、方式方法感触很深,震撼很大,现将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学细思、感悟先进力量

通过学习感受到江苏、浙江在眼界思维、工作效率、干部担当、专业水平、服务理念等方面走在了前列,尤其是干部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探索新路径的担当和勇气让人震撼。

一是思维活跃,变“行不通”为“行得通”。江苏的干部不是机械片面地照搬照抄政策,而是善于研究政策、吃透政策,谋划工作不关注是否有可以遵循的案例,而是法无禁止即可为。比如文中提到的“这个文件说不行,那个文件说行,按照后一个办;改革有幅度,有上限,有下限,根据实际情况照上限办;没有红头文件,先试点,实践后总结提升。进一步影响上级政策。”就与我们的日常工作模式不同,

二是解放思想,变“不可能”为“一定行”。文中举了浙江丽水开展国家公园创建的例子,国家公园中期评估专家组对指出“试点区面积小,且代表性不足”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浙江没有墨守成规、知难而退,而是立足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一园两区”建设思路,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反映了浙江的干部落实工作,没有办法可以想办法,没有方案可以出方案的“狼性文化”。

三是争先进位,既敢“闯”又敢“创”。除了《江苏、浙江的干部是如何突破常规的?》一文,安徽干部很多学习的感悟给我们同样带来思考,比如在《安徽干部为什么震撼了?》一文中谈到“浙江人做就做第一,第二就不叫创新,“要做就做第一”的站位与格局观,已深入沪苏浙干部的血脉之中。”这种勇争第一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二、榜样在前,深入查摆不足

对比沪江浙的干部,联系我自己的工作实际,感到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

一是思维不够开阔。工作中墨守成规较多,尤其是对政策文件规定,习惯于“听话”,有时往往拘泥于文件没有明确规定可以做,没有像江浙干部一样觉得“文件没有说不行”就能干的逆向思维,所以形成了我们与沪江浙干部最大的差距是“思维的差距”。

二是创新意识不强。对待工作更多想的是稳定,有时会犯“经验主义”和“唯上主义”的错误。很多工作都强调按照文件规定干,按照往常惯例做, 缺少突破政策瓶颈问题的创新之举,我们长期形成了“因循”的思维。

三是专业能力不足。江浙的干部学习涉猎广泛,熟悉经济管理、数字技术、金融科技等行业知识,我们法院是业务单位,因为司法改革,单独序列管理也与其他单位不大相同,很多干警与外界交流接触的较少,埋头于自己工作的“一亩三分地”,对业务以外的知识,熟悉的不多,主动学习的更少,造成了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面前的本领恐慌。

三、拉高标杆,助推工作发展

审判执行工作是我们法院的中心工作,作为政治部的干警,最大的任务是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为审判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助力。队伍建设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对下一步工作有几点思考:

一是切实强化干部担当。“思路决定出路,发展之破局从人开始”,要鼓励干部学习江浙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争当一流的干劲,狠抓工作落实,创建敢闯敢试、创新实干的机制和氛围,进一步完善容错纠错工作机制,专注正向典型的宣传和反面典型的警戒作用,打造“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队伍。

二是构建年轻干部的梯次培养机制。全面了解全院干警特别是年轻干警情况,用好交流轮岗、职务职级并行、法官等级、法警职级晋升等政策,构建全院年轻干警的梯次培养机制。大胆开展选人用人,不唯资格、年龄等因素,主要看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专长,只要有拼劲冲劲,哪怕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也不必求全责备,切实把有思想敢创新的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出来。

三是探索业务骨干赴先进地区法院跟班挂职学习。可以优选部分庭室负责人、业务骨干到沪苏浙部分先进法院跟班挂职学习,开拓眼界,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之前我们也组织过干警到先进法院参观、交流、学习,各地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也会通过文字形式传播,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工作的流程、细节上的把控还是需要实地体验过后才更全面的把握。

以思想之变引领能力之变

——学习《江苏、浙江的干部是如何突破常规的》心得体会

宣教处四级主任科员 汪坤

近日,根据院党组的要求,我所在的青年理论学习第三小组集中学习和研讨了《决策》杂志刊发的《江苏、浙江的干部是如何突破常规的》一文,经过热烈讨论和思想碰撞,也进一步提升了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陈旧发展必然落后。沪苏浙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够长期保持在全国绝对领先的位次,与其干部队伍的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是密不可分的。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正以昂扬的姿态主动融入长三角,这对我们身处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思想上跟上节奏,才能在行动上跟上步伐。我们要善于学习沪苏浙干部的“狼性思维”,敢于突破常规去谋划工作,着力培育只争朝夕的精神、先行先试的勇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去抓好工作落实。

面对发展中的困境、工作中的难题,第一反应应该是如何去解决,而不是缓一缓、放一放、绕一绕,不管身在什么岗位,我们都要有争先进位的志气和担当。近年来,全市法院系统在应对案多人少矛盾、提升司法为民水平等方面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工作举措,其中,移动科技“背包法庭”先进经验受到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充分肯定,成功从老区走向全国;舒城县法院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模式、霍山县法院“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以及诉源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充分展现了六安法院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法院青年,要不断继承和发扬这种勇于创新创造的优良品质,永葆“闯”与“创”的朝气和锐气,努力为老区司法事业的持续发展再立新功。

善于用足用活政策是沪苏浙干部的另一大特点,也是我们需要着重学习的地方。要深入研究上级政策出台的目的,把政策的原则性同贯彻落实过程中的灵活性结合起来,防止机械执行政策,自我束缚,裹足不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客观的说,人民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最需要讲“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任何时候都是牢不可破的司法准则,法官在任何时候都要以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为天职。然而,为了更好的服务保障大局,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司法工作在很多时候也必须既讲原则也讲灵活,在坚决依法办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比如,对于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在执行过程中要尽可能采取和解的办法,审慎采用查封、扣押、保全等强制措施,想方设法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面对生活实际困难的当事人,在法律上得不到救济,可以采取司法救助、心理疏导、走访慰问等方式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温暖。作为司法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勇于说不,更要善于说行,更多地站在政治和大局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实现执法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当然,灵活不能等同于妄为,创新也不能等同于作秀,该讲的原则要讲、该守的底线一定要守。只要是对人民有利、对发展有利、对事业有利,我们就要勇于创新、勇于探索,不遗余力地坚持推进,相反,如果仅仅只是为了“造盆景”“搞包装”“玩噱头”,以所谓的“创新”博眼球、谋政绩,我们一定要坚决抵制。

刚刚闭幕的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战略部署,全市上下涌起干事创业新热潮,我们青年干部要知重负重、勇于担当,大力践行和弘扬创新创造精神,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正之风,以思想之变引领能力之变,以解放思想促进全面提升,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辛福六安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六安市中院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