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关心六安发展,特别是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为老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十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六安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皖西大地上书写了全面脱贫、圆梦小康的精彩篇章。
这十年,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的殷殷嘱托,举市而为、尽锐出战,实现现行标准下70.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4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连续五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稳居全省前列。
探索出扶贫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光伏扶贫、“深贫保”综合保险等经验,大湾村荣获大别山片区唯一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这十年,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连跨11个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8.0%,达到1923.5亿元,是2012年的2.2倍;人均GDP由18889元增加到37899元,增长了1.0倍。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5%,达到147.5亿元,是2012年的2.3倍。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7倍、4.3倍,达到 3440.75亿元、2970.01亿元;存贷比86.3%,比2012年上升30.2个百分点。经济实力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这十年,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7.9:40.7:41.4调整为2021年的13.3:38.8:47.9,经济增长向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四大平台”建设成果丰硕,“138+N”工程推深做实,特色产业品牌越擦越亮,2021年八大特色产业综合产值542亿元。
工业骨骼不断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716家增加到2021年的1088家,装备制造、铁基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健康、建筑材料、新能源产业等“5+1”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75.5%;六安钢铁控股集团产值破180亿元,百亿企业实现零突破。
现代服务业不断提质增效,202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5.7亿元,比2012年增加756.4亿元,年均增长12.5%;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集聚示范区)17家。
旅游业高速发展,接待游客数、旅游总收入分别由2012年的1500万人次、95亿元增长到4220万人次、337亿元,4A级及以上景区达27个,霍山县、金寨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这十年,城乡面貌深刻变化。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46%,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81平方公里。
市容变靓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科技馆、体育中心、广播电视发射塔等一大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用,万达广场、吾悦广场、海心沙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投入使用,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8%,荣获“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乡村变美了,建成1490个美丽乡村中心村,霍山县、金寨县先后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霍山县磨子潭镇宋家河等5个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这十年,基础设施飞速进步。
交通内联外畅成效显著,公路通车总里程25089公里,国道里程809公里,省道里程1692公里,较2012年分别增长了57%、163%、131%;公路密度增加至167.27公里/百平方公里,翻了近一番。
新改建农村公路近2万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市县一级路、乡镇二级路、村道五米五”。全市拥有公交线路448条、运营车辆2244台、运营线路里程11540公里,分别是十年前的14倍、6倍和35倍,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全域公交网络体系“六安模式”在全国推广。
宁西铁路增建二线工程、阜六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六安站高质量完成改造。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淠河、史河治理全面推进,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加快实施,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1197座,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710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
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325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一。建成5G基站3366个。
这十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年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2.02%,能耗强度显著下降。
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深入,细颗粒物浓度、优良天数比例、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指数等指标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梅山水库等六大库区水质保持优良,佛子岭水库成为安徽省唯一、全国十佳水源地;城市智慧“水管家”应运而生,市城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人工造林13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51%,较十年前增长10个百分点,林地、湿地、天然林、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均得到最大程度保护。
这十年,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改革展现新气象,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社会救助改革、综合医改等试点改革创造了一批可复制的经验,河(湖)长制、林长制和“放管服”“评定分离”等重要改革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对接长三角深化工作机制改革、市图书馆运营管理、村医“六制”管理等创新改革探索出一批有成效的举措。营商环境越来越好,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开放呈现新格局,全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2012年的26030万美元跃升至67883万美元、年均增长11%,外贸进出口突破15亿美元、年均增长8%。六安海关正式开关。坚持“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导向,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上海市对口合作我市的决策部署,积极谋划,主动出击,深度对接,全城合作。合六同城化稳步推进,合六经济走廊上升为省级战略,产业、科创、园区、市场“四个链接”成效显著。
这十年,民生福祉切实增进。
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十年来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3167.6亿元,占财政支出8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7640元增长到2021年的36793 元、年均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6597 元增长到2021年的16003 元、年均增长10.9%,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67下降到2021年的2.30,城乡共同富裕进程成效明显。
居民就业稳定增长,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5.2万人。坚持教育优先,教育经费投入总计达到891.92亿元,公办幼儿园少、义务教育大班额等问题明显好转,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提前两年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日益完善。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六安广大干群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只争朝夕、开拓进取,奋力开创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六安市人民政府发布